e体育网站(北京)有限公司欢迎您!
首页>> >> 公司新闻公司新闻

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,以质量追赶推进产业升级

文章来源:本站 上传时间:2016-09-18

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,我国要尽快建立质量追赶型产业体系。第一、中国正在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;第二、要以质量追赶来推进产业升级;第三、追赶关键要突破创新发展的瓶颈。e体育网站(北京)有限公司


  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


  中国经济正在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阶段,从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曲线来看,过去差不多经历了六年增速放缓的阶段。从它的主要特征来看,以往数量和规模扩张为主的追赶的潜力已经基本得到释放,供给和需求的基本面因素来看,中国的经济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。


  供给端来看,2012年以后中国劳动力正在减少,经济增长的劳动投入正在放慢,随着劳动力的减少,储蓄率开始下调,资本的投入也在放慢。建材行业


  需求端来看,2014年每千人拥有汽车超过一百辆,出行的主导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。从国际比较来看,传统的制造业数量扩张的阶段,或者说大规模扩张的阶段将要结束了,经济从高速转向中高速,中间都有一个拐点,日韩在经历这个拐点以后产业扩张差不都慢慢达到了峰值。拐点以后人均的钢材消费量的增速,日韩都在零增长线波动,也就是说需求开始趋于饱和。


  王一鸣指出,再像过去一样追求数量扩张、追求规模扩张、追求圈地搞园区扩大产能,传统的模式可能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。要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的阶段,产业发展模式也要从铺摊子为主转向上台阶为主。核心是要产业升级要迈一个台阶,创新也要迈上一个新台阶。e体育网站(北京)有限公司行业


  所以数量追赶规模扩张的路子越来越受到约束,要更多的向质量追赶的方向转型。质量追赶有新的特征,产业规模扩张明显的放慢,但是产品、质量、品质、性价比、品牌大幅度的提升,劳动生产率、投资回报率、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主要的衡量指标,研发、设计、标准、供应链管理、人力资本地位在大幅度的提升,企业要从以前速度效益型逐步的转向质量效益型。


  以质量追赶推进产业升级机械制造


  在王一鸣看来,质量追赶的难度在质量提升上,以前经济的增长前30多年主要是后发优势,后发扩张性的阶段,现在进入标杆追赶型。下一步要从追赶到并跑阶段,这个阶段创新能不能突破、创新是否足够的活跃,创新的成功概率有多大,对质量追赶阶段最为关键。


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质量追赶正在创造条件,去产能、去库存、去杠杆会为质量追赶打开新的空间,降成本有利于新的技术、产品、业态、模式的发展,补短板可以为质量追赶提供支撑条件。要用质量追赶推进产业升级,我们需要迈的第一个台阶是产业要上一个台阶,核心是价值链的提升,它的投入方式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,竞争方式要从成本竞争转向质量技术品牌和服务的竞争。


  王一鸣认为,产业要上台阶,形成未来的产业体系,以质量追赶构筑新的质量体系以六个领域最为关键,都需要推进:


  一是新型制造业。按照《中国制造2025》形成智能化、数字化、网络化的制造体系。


  二是生产性服务。制造业如何提升价值链,通过生产性服务,研发、设计、标准、供应链管理,帮助制造业提升价值链最为关键。


  三是培育新兴的产业。包括新的技术、产品、业态、商业模式,形成核心技术、战略产品、工程与规模化应用和配套系统创新价值链,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。


  四是传统重化工。如何把去产能与现代化改造结合起来,提高环保、能耗、技术标准,加快技术并购产业重组和优化布局,包括鼓励产业跨国经营和跨国发展。


  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。如何推进产业从单一的劳动密集转向劳动、知识、技能相结合的方向发展,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来推进加工贸易中相当的一块,劳动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方向发展。


  六是高技术产业。如何强化研发设计的能力,促进高技术产业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导。


  质量追赶型产业体系重在创新


  王一鸣认为,推进质量追赶型的体系也需要改革,通过改革来落地,最重要的是国有企业改革,从管资产为主转向管资本为住,放开垄断性环节,产业政策如何从特惠转向普惠的制度,建立市场化的融资机制等等。


  质量追赶型的产业体系,创新是关键,创新是建设质量追赶型产业体系的核心和灵魂,新一轮科技革命、产业变革蓄势待发,前沿的技术更新也是非常快的,国际的机构也在不断的发布前沿技术。在“十三五”时期,有四个方面要同时的发力,量子通信、智能制造、机器人、脑科学都需要重点部署。


  要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生态,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,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,金融支持创新的工具,创新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机制。


  王一鸣最后指出,企业最终要增强竞争力,还需要去国际市场搏击,创新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的,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,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吸纳国际资源,这是使企业最终形成强大创新力的关键。